青岛与戏剧
中国传统的戏剧都是有唱的,清朝末期西方戏剧传入中国,最初是翻译(包括改写)西方戏剧剧本如易卜生的《娜拉》等,接着我国有了戏剧创作。对西方这种只有对白没有唱段的戏剧,初期对它有不同的叫法,如“新剧”,表示与传统戏剧不同;也叫“文明戏”,以显示内容上的改革;也叫“爱美剧”,原意是业余演剧的意思;后也泛指,还叫“幕表剧”,有的没有完整剧本,拟定大纲、人物关系,具体对白由演员临阵发挥。1928年,洪深提出叫“话剧”,后被广泛承认。洪深青年时期因父亲居于青岛,时来青岛,他写了第一个话剧剧本《卖梨人》,又根据来青岛火车上听到的故事,写出了话剧剧本《赵阎王》。
1914年,日本占据青岛后,日本侨民已经演出过话剧,他们在日本居留民团礼堂演出,只有极个别中国人去看过日语演出的只有对白没有唱段的戏剧。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青岛的学生首先演出了“新剧”——当时对话剧的叫法。
中国政府虽然收回了青岛,但日本在青岛仍有大批工商企业,并继续增长。在日资工厂中,日本资本家对中国工人不仅肆意盘剥,而且任意打骂侮辱,导致中国工人罢工。1925年5月29日,日本人勾结军阀张宗昌公然向中国工人开枪,打死打伤几十名中国工人,造成了震惊全国的“青岛惨案”。第二天,在上海的英国人又枪杀中国工人。以沪青惨案为导火线,爆发了全国性群众运动——五卅运动。
在青岛,各界人士纷纷支持工人运动,各大中小学生成立联合会支持工人。
私立青岛大学学生会负责人张沈川、以后成为共和国元帅的罗荣桓等人领导全校学生游行示威,举行演讲支持工人,又组织新剧演出,募集款项,为罢工工人凑集生活费用。
青岛大学学生们还没有演过话剧,艺术人才也少,于是从北京请来师范大学学生十几人到青岛共同排演新剧《茶花女》。《茶花女》是中国百年话剧史上最早演出的剧目之一,最早由留日学生李叔同在日本演出。
青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排演《茶花女》,由王步春主演,借得青岛最大的戏院——青岛新舞台(永安大戏院)作为演出场地。罗荣桓、彭明晶等带领同学们为这次“义演”向各界推销戏票,《茶花女》共演出两场,均客满。青岛的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了这一新的剧种。《茶花女》的演出,共得票款1200银元,全部用以支持了罢工工人的生活。
接着,青岛公立职业学校也排演了话剧,男女演员全由该校学生担任,也借用了青岛新舞台。1925年7月,演出剧目有从上海引来的《投笔从戎》《盲哑配》两出戏,又结合五卅运动自行创作了《五卅血》,开创了青岛时事剧的先河。当时报纸报道:“当日天忽下大雨,但观看仍络绎不绝,得观众之欢迎。”演出所得也全部捐献给工人。
这两次演出掀开了青岛话剧史的第一页。1944年,青岛有了第一个专业话剧团,有了第一个专演话剧的剧场。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话剧团成为全国著名话剧团之一,有一批著名的编剧、演员。
光明剧社
青岛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28年成立的光明剧社。
光明剧社是一个业余话剧团。成员有马纳川、李同愈、魏常华、王宝华等二十多人,其中有大学生、邮电局职员、报社人员。王卓、王玫是兄弟二人,他们均是胶澳中学(今青岛一中)的教师,王卓是美术教师,王玫是音乐教师,是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员,是中国第一把小提琴制造者。他们的朋友杜宇原是日本一家企业的职员,后为《青岛民报》的编辑。李同愈供职于邮政局,青年作家。马纳川是青岛大学的学生。
他们都看过青岛大学演出的《茶花女》,对这一新型戏剧均很有兴趣,于是共同创办了一个业余话剧团——光明剧社。
光明剧社排练的第一出剧是《卞昆岗》,这是诗人徐志摩和陆小曼创作的唯一一个五幕话剧剧本。内容是反映工人的悲惨生活。他们没钱购置服装,便由成员分头去借,布景由王卓绘制,王玫以小提琴伴奏,演出由杜宇导演。
1928年5月,光明剧社在青岛新舞台公演,观众几乎全是学生等知识层人士。
后来,光明剧社与上海的南国剧社取得了联系,获得了几个剧本,他们排演了田汉的《咖啡店之夜》,但未能公演。
校园话剧
话剧在中国创始于1907年,但到了30年代,中国主流戏剧还是京剧,话剧主要在大中城市演出,观众以知识层为主,校园内是话剧活跃的阵地,青岛同样如此。
大、中学校均先后演出过话剧,或组成业余话剧团,圣功女子中学(今青岛七中)还用英语演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片段。许多小学如大学路小学、台东镇小学、明德小学等也演出过话剧,如江苏路小学根据《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改编为话剧《妾且羞》由学生演出,黄台路小学校长王亚平编写话剧《红儿历险记》在学校演出。
三四十年代,中学是男女分校,这给话剧演出带来一定困难,有的只有男扮女装,有的女扮男装,也有的男女学校合演。
礼贤中学
礼贤中学(今青岛九中)学生课外文艺活动十分活跃,其中也有话剧团,并演出过几出大戏。
端木琼在《礼贤中学社团活动二三事》中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首先与市立中学、市立女中联合演出过话剧,接着本校学生组建剧团。1943年排演了曹禺的具有反封建意义的话剧《原野》。当时演员有何春超饰演仇虎,崔占桂饰演焦大星,王浚(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饰演常五,张静怡(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饰演白傻子;学校没有女同学,就由男同学反串女角,由余益智(后任天津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饰演焦大妈,陈祖耀饰演华金子。郑福泉、陈业发等同学负责组织布景、道具等。由于学校当局借口礼堂不外借,不准在学校演出,同学们通过市里的妇女会等单位,借用太平路的“市民大礼堂”(今青岛音乐厅)演出。演出时,据说市教育局的负责人都来观剧。演出一场后,观众反映很好,尤其很多中学生、小学生纷纷到后台访问,鼓励支持演出。接着就又连演了一场。
此后,礼贤中学的话剧活动在礼贤话剧团的带动下继续开展,曾以教室作舞台演出过丁西林编剧的《一只马蜂》等独幕剧。日寇投降后,演出过抗日话剧《离离草》等,参加演出的有郑福泉、何春超、陈业发、袁有庆、张静怡、余益智、陈祖耀等,在电化教育馆(青岛影剧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