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春晚戏曲单”
《清末戏曲图横轴》本版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黄妆花缎云金龙纹男蟒
戏剧图册之《昭关》
紫金山/金陵晚报见习记者殷静
近日,故宫在修缮实施阶段于养心殿中发现两份戏折,据研究人员查看后,确认该物品应为清乾隆二十四年造办处呈的大年三十戏曲节目单。
丝竹管乐、弋调昆腔……从清顺治到宣统期间的皇帝都对戏剧情有独钟,同治皇帝甚至登台演出大过戏瘾。
在尚无电子产品的年代,看戏成了深居宫闱帝王、后妃重要的娱乐方式。
皇帝也是戏迷
不光会看也要会唱
光是看戏还不过瘾,于乾隆皇帝本人而言,能唱上一段更合他意。
据《竹叶亭杂记》记录,乾隆年间,年前有一项独特的庆祝活动名为“祭灶唱戏”。
每年腊月廿三过小年时,要在坤宁宫中祭灶,坤宁宫的正炕上放置鼓与板。
乾隆皇帝亲自坐在炕上打鼓拍板,高唱一曲《访贤》。随侍的执事官听皇帝唱完后,便焚化钱粮,皇帝请驾回宫。
也许由于该活动并不是开国礼仪,所以这项年前活动自嘉庆皇帝之后便不再举行。
但在乾隆皇帝之后,多位皇帝对戏曲有着特殊的情感。
同治皇帝曾与妃子共演戏剧《打灶王》,据记载,同治皇帝饰演的灶王挨打受骂,恭亲王奕訢之子饰演小叔,妃子饰演李三嫂。
咸丰皇帝爱听戏,还会专业纠错。咸丰在听老艺人教唱《闻铃》时,捕捉到戏文中“萧条凭生”中的“凭”字唱为上声。咸丰听后立刻纠正应为去声。老艺人立刻翻出旧曲谱作为证据,咸丰不顾自己高高在上的威严,拉下身段与老艺人争论道:“旧谱固已误耳。(旧谱子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咸丰会纠错,而光绪皇帝会亲自打鼓,并且有曲牌《御制朱奴儿》存世。相传光绪皇帝在打拍子的时候将节拍少打,但曲艺人不敢修改,因此该拍子被当做定式流传下来。
紫禁城过大年
皇帝看戏至正月底
看戏在紫禁城不仅仅是一项消遣项目,更是庆典、宴会中必不可少的庆祝方式。关于皇帝在新年期间看戏的具体记载,当属嘉庆元年敬事房的相关档案。
据敬事房记载,正月初一,嘉庆皇帝接受过百官朝贺后,回继德堂看戏。接受完妃嫔、公主们的行礼,未时三刻(十四时半)午宴结束,嘉庆皇帝于未正二刻十分(十四时四十分)重返继德堂,与后妃看戏。
随后的近一个月中,看戏是皇帝每天的重头戏。这么频繁的看戏举动,有学者认为很有可能是由于乾隆皇帝刚禅位于嘉庆帝,但政权实际仍把握在乾隆皇帝的手中,嘉庆帝因此只能在戏曲中消磨时光。
新年戏剧,不仅仅是宫廷内部自娱自乐的活动,也会延伸出政治意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正月。因军事上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康熙命人在地安门搭设高台演出《目连》,演出现场活虎、活象、活马依次亮相。并且康熙帝登台抛钱币,施舍给京城的穷苦百姓,演出期间彩灯烟火,昼夜不绝。
受到咸丰的影响
慈禧对戏曲十分喜爱
受到咸丰皇帝的影响,慈禧对戏曲十分喜爱。
曾在紫禁城中陪伴慈禧的德龄回忆道:“白日没有事好做,我们便伴太后看戏……戏完毕后,太后命太监们奏乐。她亲自唱了几支歌(指戏曲),我们也和着她唱。”
慈禧时期的京剧并不像如今演得动作繁复,艺人只管捧着肚子唱戏。艺人王瑶卿大胆突破,将表演的动作带入戏曲。
在一片反对声中,慈禧评价他:“王大演得好。”这才将戏曲新旧交锋的争议压下。
王瑶卿认为:“皇太后(指慈禧)听戏很精,有时挑眼都挑得很服人。”
戏里假皇帝
其所穿“龙袍”实为蟒袍
清宫内廷二百余年间一直都有戏剧演出,戏剧已成为当时皇家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戏曲中不可避免地会提及王侯将相,演出中的“假皇帝”服饰与“真皇帝”的衣物有何不同,会不会有僭越的凶险
服饰史学家、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为记者揭开谜底——戏剧龙袍以黄色蟒袍代替。
黄强告诉记者:“皇帝与大臣都穿蟒服,主要以色彩来区别,皇帝穿黄色蟒,文武大臣穿其他色彩的蟒服,并且皇帝的黄色禁忌主要是明黄色。”
传统戏服名目繁多,但是从基本样式上看,重要的有20多种。由于色彩、纹样和质地的不同,以及穿戴时不同的搭配,使整个戏服显得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概括地说戏服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色,又称正色。下五色为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又称副色。主要有蟒袍、官衣、靠、铠等。
黄强说道:“生活中的服饰等级在戏服中同样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为了防止艺人的‘僭越’,统治者规定了生活中的艺人服装‘不得与贵者并丽’,并且对舞台上的服装也有种种限制,所以,戏曲中的帝王从未穿戴过真正的龙袍,而只是用黄色蟒袍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