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曲的种子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闫晏宏
近日,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临汾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临汾市可幻.戈登斯顿学校举行,一场由“00后”“10后”学生担当主角的蒲州梆子戏曲演出也在这里上演,凸显出可幻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临汾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自古就有“中华戏曲摇篮”之美誉。2014年,可幻.戈登斯顿学校引进了戏曲课程作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蒲剧、眉户、京剧、豫剧都是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每周两节课。为了更好地推进“戏曲进校园”的实施,学校成立了戏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研发出了全国首部适合小学生的戏曲课程体系——可幻戏曲课程体系1.0版,包括理论课、唱腔课、身台课、基本功课、排戏课等五大课程。针对一些具有戏曲潜质的学生,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可幻少儿戏曲团,吸纳学生80余名;创排了戏曲韵律课间操,在京剧背景音乐下,广播体操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相结合,把戏曲程式化动作融入学生健身运动,让孩子们时刻感受戏曲的魅力。2018年3月30日,临汾市首家“戏曲传承基地”在该校成立。
经典需要传承,要想戏曲的种子变成苍天大树就必须培养观众土壤。学校通过一个孩子学戏曲带动一家人了解戏曲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戏曲。9岁的刘铭洋在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戏曲元旦晚会时,看到少儿戏曲团学生表演的《梨园情》后就深深地喜欢上了戏曲。她说:“戏曲的声腔一唱出来我就可以知道她是高兴的还是伤心的。”当她把想要参加少儿戏曲团的想法告诉妈妈后,妈妈很不理解,但还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第二年学校举办的戏曲元旦晚会上,妈妈带上姥姥和姥爷一起去看她的表演,一家人在为孩子的精彩表现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开始慢慢了解戏曲并开始全力支持孩子学习戏曲。每当刘铭洋觉得太苦想要退缩的时候,妈妈和姥姥总是不断地为她加油打气。
米妮的妈妈以前总觉得唱戏就是咿咿呀呀的,太过吵闹,不能接受。“2015年,米妮作为少儿戏曲团的学生第一次参加戏曲晚会,出演《穆桂英挂帅》,孩子第一次登台,翎子掉了,但孩子没有间断表演。当时,我就觉得我家孩子真的就是角儿了。”现在米妮一出门,看见跟戏曲有关的情景,就给妈妈讲解戏曲知识。孩子学戏,家长都成了戏迷,戏曲的服装特别美,而且很讲究,每一个角色的衣服都是整套的,孩子穿上上台就充满自豪感。
戏曲就是有这么大的魅力。《毛诗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便是戏曲的起源。临汾蒲剧院的马典屯老师这样评价这所学校,他说:“这里的孩子不管以后学不学唱戏,他们的一生都会对戏曲有记忆、有感情。”襄汾县唐人居的董事长曹三刚现在也正在为自己的母校筹资引进戏曲课程,他说:“可幻,让孩子一生永远都拥有高雅的艺术细胞。”
深耕育桃李,今日满园香,可幻.戈登斯顿学校在让孩子们学习、传承戏曲文化时,也在无形中为传播戏曲文化、培养戏曲土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