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視窗:粵劇走進西洋舞台

日期:2019.08.13 阅读数:21
						

上期說粵劇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以戲院作為演出基地。戲院是用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封密式建築物,結構鞏固,視聽條件和劇場秩序有所改善;照明條件的進步,不單令觀眾觀看演出更清晰,並推動了舞台美術的發展,後來更利用電光幻影,製造出很多特殊的舞台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戲院的舞台是鏡框式的西方舞台,粵劇舞台移植到新式戲曲劇場,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最大的改變是大量使用鏡框內的舞台燈光和機關以豐富演出。舉例說:花旦蘇州妹和李雪芳把外國電影和西洋戲劇用的水銀燈移植到粵劇舞台上,並利用電燈製造出特殊的燈光效果;男花旦陳非儂演出《天女散花》,利用轉盤水銀燈放出不斷轉動的五色燈光,配合他拋出白色小紙片,營造出七彩繽紛的效果;文武生黃超武戰後從美國帶回拍電影用的宇宙燈,照射在戲服、道具上,會發光和有透視感。戲班也利用鏡框內機關多、換景便利的特點,製作很多舞台效果(包括飛刀、飛箭、飛人、吊威鵅^等等特技。

受到西洋話劇的影響,有實力的戲班均以大型實景作賣點,舞台上曾經出現噴水裝置、數丈高的活佛和大樹等舞台裝置。道具也極力模仿實物,把木製品貼金屬紙、金屬品鍍金、鍍銀,甚至用真銀做酒壺、酒杯和托盤。這比從前用木、用厚紙做的,逼真和美觀得多。

西方舞台為粵劇提供前所未有的舞台裝置和技術,豐富它的表現形式,卻也同時帶來競逐新奇,亂配佈景,燈光色彩太多,變幻太濫的後果,影響觀眾看戲的情緒。所以,在1950年代初,內地開始進行淨化和美化舞台的改革工作,好像佈景用裝飾化(國畫化)和單純化(概括化)兩種方法來使話劇的寫實佈景戲曲化。舞台不再使用機關佈景,代之以寫意簡練、美觀的舞台佈景道具。

1950年代,香港仙鳳鳴劇團致力把中國古典戲曲結合百老匯式舞台佈景裝置,以提升粵劇的藝術性。這種混合粵劇表演方法和唱腔、京昆身段與音樂,西方舞台佈景裝置的舞台演出形式,成為香港粵劇的基本舞台模式,影響至今。

文︰葉世雄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