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戏曲

日期:2019.08.13 阅读数:33
						

王珮瑜,是“余派”第四代传人

喜欢戏曲,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事情。在我小时候记事起,经常跟着爷爷奶奶去剧院看地方的花鼓戏,而我很讨厌花鼓戏里面乐器的敲敲打打,感觉好吵,但是每每我又都是在散场时被奶奶推醒的。读书后,父亲的音乐兴趣广泛,各种类型的音乐素材都喜欢,因此家里就有了各种不同音乐类型的卡带,其中各种戏曲占的比例不小。慢慢跟着父亲一起听,日积月累的,也知道了很多地方戏曲。可能是因为自己是南方人,在地方戏曲中,我更偏向于南方的,比如:黄梅戏、越剧、沪剧、桂剧、川剧、粤剧……。而北方的,比如京剧、河北梆子、豫剧等,对于我个人感觉有点太“粗犷”了。时间一长,耳濡目染的,我不单对于戏曲感兴趣了,也慢慢对戏曲本身连带的各种故事、传说、人物……越来越有感觉。在生活中,只要是遇到关于戏曲的东西,总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细细研究一番。

后来在看了一个为纪念昆曲诞生五百年的记纪录片后,对于昆曲有了一些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皆来自昆曲,并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艺术成就;知道昆曲是第一批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知道了汤显祖就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也知道京剧是根据徽剧和昆曲发展出来的,其中的角色扮相绝大部分都是依据昆曲扮相“移植”。

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用十字绣绣了一套京剧脸谱的书签,里面九个人物,包括生、旦、净、丑。生角有武生、状元、小生和老生;旦角有刀马旦和花旦;净角有包公和霸王;丑角有芝麻官。在绣这套书签期间,我慢慢感觉到,虽然旦角和生角一开始很让人养眼,但其实它的实际扮相对象很笼统,没有具体指向,而像净角的包公、霸王或者是曹操,我们只要稍微对京剧有点兴趣的人,一看扮相就知道这人是谁,因为他们的扮相就只有一个,就只指一人;像丑角九品芝麻官、老生诸葛亮也都是如此。

现代社会,崇尚外来事物的多。这几年本族文化的兴起,对于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努力传播。京剧的余派传人瑜老板(王珮瑜)正尝试以各种新的方式来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提高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京剧武生戴荃也在以一首《悟空》结合现代舞的演绎方式,在突破传统戏曲的表达以外的另外一种摸索方式;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年轻人期待的好事情。真心希望我们几千年留下的好东西会被越来越多的普罗大众所接纳且认识到我们自己的东西也是很值得别的民族所学习的!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