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家别样的传记

日期:2019.08.13 阅读数:42
						

不久前,《庄长江戏曲作品评论集》出版了。在付梓前,庄先生送来书稿大样,谦和地说要征求我的意见。收入书中的评论文章,先前大半读过,我认真翻阅目录和图片,沉吟片刻,笑着对他说,你是半部泉州当代戏曲史。他连忙摆手说“岂敢,岂敢”。

庄先生二十岁出道,至今六十年从艺生涯中,他贯通演、导、编,横跨人戏与偶剧,“舞台捭阖任纵横”(吴捷秋语)。各个时期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篇杰构,显示了很强的舞台艺术承担和创新的能力,是泉州戏曲界全能型标志性人物。

《庄长江戏曲作品评论集》汇集了丰富的资料和多种体裁的诗文,集中反映了他的生命历程和成长、成熟、成才的艺术道路,已经不止于“作品评论”,可以作为一部别具一格的传记来阅读。具体说来有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材料翔实。编者注重用事实说话,全书收入四百多张图片,十九位诗人、书家的诗词、墨迹三十多首,以及一批艺术档案。这些始初原汁原味的一手材料,散发着岁月的沧桑,保留着历史的真实。当你把工作照、剧照、演出说明书与导演阐述放在一起阅读,仿佛时光倒流,庄先生正携着剧组人员向你微笑走来。

二是雅俗共赏。评论是本书的主体,“剧评撷芳”是评戏。戏是戏曲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其创造价值的直接体现。庄先生编导的戏,尤其是代表性的作品,总是能引起普遍热烈的反响。选入这辑文章的作者,既有从事戏曲研究的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也有各级文化部门的主管领导,还有基层的戏曲爱好者。他们学术背景不同,是从各自的角度撰写赏析评论文章,这可见庄先生的作品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

戏剧理论家、厦门大学陈世雄教授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庄先生的创作,每有新戏出台便欣然命笔,条分缕析,深度解读,不乏其真知灼见,写下一段理论家和地方戏曲家之间真诚互动的菊坛佳话。

三是条块结合。“条”是时间跨度六十年的“履迹”,也折射出泉州戏曲发展的一段历史。“块”是对作品的评论解读。“条”为“块”提供背景,“块”在“条”中彰显意义。著述是庄先生编导之余的兼项,他不辞辛劳,深入田野调查,挖掘抢救了一大批珍贵的原始资料,整理出版五部专著。陈世雄教授说,读《泉南戏史钩沉》,“每一页都让你读到生命的绿色”。随着泉州戏曲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将更深认识到庄先生这方面工作的价值。

四是知人论世。本书的“综论集萃”和“诗词题勉”部分,把庄先生的艺绩和人品紧密联系,体现了我国文艺批评坚持的知人论世的原则,赞扬了他为戏曲艺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献身精神和创新活力。其中吴捷秋先生写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梨园行》和《梨园再歌》值得注意。在那特殊年代,周围看到不少的人性恶,他从庄先生身上却是看到真善美。“十载编导廿四出,只为革命不为名”,“不是丰才高胆气,有心首创亦奈何”,以及“得一知己亦足矣,同怀唯君见真吾”这样的评价,是出于长期观察和内心真实感受,颇让人有疾风知劲草、慧眼识俊才的慨叹。

吴捷秋先生在上述诗中还发出感喟,“我失手记千百篇,风流云散难为忆”。如今,历史毕竟翻开新的一页。庄先生是泉州戏曲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幸运儿。《庄长江戏曲作品评论集》的出版,是对梨园功臣的一次致敬,也透露出泉州菊坛生机盎然的春消息。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