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下乡,传唱山东“好声音”
村子里,老人和孩子围坐观看戏曲演出。
每当有演出队来村子里时,村里的大喇叭便开始一遍遍广播,总会有老人牵着孩子早早地占据最佳观戏位置。演出过程中,台下的村民们热情地鼓掌、大笑,此时,这一张张笑脸便深深地刻入舞台上远道而来的演员们的心间。
这些演员,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从来不在乎舞台是绚丽夺目,还是简陋偏僻,不在乎假期被挪用,还是休息日被挤占,只要有需要,便立即穿上戏装,迈出脚步,全身心的用“唱念做打舞”,将一出出精彩的戏曲带到那些偏远的村庄,让嘹亮动听的歌声落在观众的心坎上。记者焦腾
每年两百余场演出
今年4月,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部分演职人员先后到罗庄区册山镇凤凰岭社区黑虎墩村、兰陵县流井社区、平邑县白彦镇银英社区等地,为当地村民送上多场文艺演出。现代柳琴小戏《月儿圆圆》《吔,俺就是个农民》,小品《沂蒙母亲》以及歌曲、快板等节目,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欢呼和掌声。
“送戏下乡演出非常精彩,节目贴近农村实际,大家都非常喜欢,真希望以后多组织类似的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现场,有观众感慨道。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孙启忠向记者介绍,一年365天,他们要演出270场左右,包括200场送戏下乡演出、20场驻场惠民演出,以及大型剧目巡回演出等。
同样在济南,戏曲的种子也如春雨播种般,洒向济南各个角落。戏曲演员们,用双脚丈量了文艺的园地,将戏曲唱到了观众的心坎里。“济南市京剧院去年搞了‘一村一场戏’活动,从瓦峪沟、南康而庄村、石匣村、分水岭村、东十六里河、西十六里河、西仙村,到大涧沟东、寨而头村、矿村、涝坡村、青桐山村等村庄进行演出。”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于鹤咏介绍。
此外,济南市京剧院自2005年开始,还将戏曲推向了校园。至今,已坚持14年。除了进校园,还有敬老院和其他单位,也都开展了诸多项目的巡演。“每年这些演出,包括戏曲进校园、‘一村一戏’下乡演出等,有近200场。如2018年,济南市京剧院各类演出就达到了187场。”于鹤咏表示。
难忘的那座村庄
涝坡村,是位于济南市十六里河镇绕城高速公路东南部的一个山村,以往通往村子的泥泞小路如今已变成柏油马路,除了供行人、车辆通过,这条崭新的道路也寄托了村民对精神文艺生活的渴求。
在下乡巡演过程中,涝坡村是于鹤咏深刻的记忆之一。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很多村民一辈子都没出过村,有孝顺的年轻人就用小车推着父母走十几里路来看演出。
那时的“火爆”,又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于鹤咏回忆,因为演出条件非常艰苦,有些地方可能无法建成一个像样的舞台,甚至只是铺上一块毯子就开场,但观众会用尽一切办法来看这场精彩的演出。“围墙上、树上、房顶上聚满了人,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于文艺的强烈渴求。”于鹤咏说。
“当时,涝坡村的8个村干部提溜来一麻袋零钱,大约800块,可当时,我们的演出成本远远超过了800,为了满足他们对演出的渴望,我们自己承担费用,又多演了几场。”于鹤咏回忆。2018年,济南市京剧院巡演又到涝坡村,相比以前,村子里的年轻人更少了,更多的是老人和孩子,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从未改变,老人们听说有院团来演出了,竟提前两三个小时来守着。
“有时候一村一场戏,大概不足20个观众,而我们演出团队就有40多人,但演员们从来没有怨言,依然按照准备好的内容表演。”实际上,为了更好地完成下乡演出,市京剧院的演员们凌晨五点就开始准备。每到一处演出村庄,舞台车拉好背景横幅,舞台后边可能就是毫无遮挡的一些空地,但演员下车就化妆、换装。无论条件恶劣与否,始终保持良好的演出状态。在于鹤咏看来,这是作为一个院团、一名京剧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真正让“一村一戏”落地。
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从2012年正式开始,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送戏下乡,主要针对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任职村等地,这些贫困村,多是偏远村庄,且经济建设、文化生活相对落后。
“有些村接连去了两三次,有些村每年都去,像费县核桃峪村,连续去了三四年。再远一点的,比如沂水县泉庄乡、蒙山管委会柏林社区等。蒙山管委会距离我们90多公里,如果下到北部山区就是100多公里的路程。有些自然村,现在只有几户人家常驻,我们照样去。有一次,我们就给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村庄演出过。”孙启忠坦言。有时候,大型舞台车到不了村庄,像费县的核桃峪。为此,2017年中心特意成立了两支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每年“轻装”上阵,演出几十场。孙启忠介绍,每支小分队十三四个人,其中一支名为“刘莉莉小分队”,主要演出柳琴戏;一支名为“高志东小分队”,以综艺节目为主,辅助戏剧唱段,采取灵活多变的演出形式。
“老百姓非常乐意听这些传统柳琴戏,我们和老百姓已经很熟了,核桃峪的老人都能叫得出演员的名字,看完戏后夸他们演得真好。”孙启忠说道,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也喜欢看戏曲,受众群越来越年轻化,而且会跟演员互动。
将戏曲种子撒到校园
2005年,济南市京剧院联合学校共同打造“戏曲进校园”工程,至今已14年。14年里,于鹤咏带领团队将戏曲的种子播撒在了一批批小学生的心底,教给他们欣赏京剧、戏曲的方法。
“京剧的音乐、服装、化妆、表演以及声腔、流派等,把这些归为一个整体,开启系统的美育课程。”于鹤咏说,在此过程中,他们经常会遇见特别有天赋的孩子,对于这些学生,他们还会给单独开“小灶”。
2005年以来,济南市京剧院联合各学校培养小戏曲演员,并参加全国少儿比赛。“我们会按照不同行当进行分班,口传心授,一个身段一个身段地教,一句唱腔一句唱腔地教。截至目前,已培养出十几朵‘小金花’。央视多次播放我们小演员的表演。”于鹤咏称。同时,济南市京剧院还把培养出的学生,送到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职业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继续深造。“现在,这项艺术技能也让家长们引以为傲。”于鹤咏表示,随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展开与扩大,合作学校也从最初的纬十路小学发展到营东小学、十二中学等大中小学六所。
“用系统的美育课程告诉孩子们京剧、戏曲的魅力,让戏曲这粒种子发芽。现在,孩子们再观看演出时,会认真寻找演员的行当、流派。虽然还不能非常深刻地认识传统京剧、戏曲艺术,但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对京剧、戏曲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
与此同时,临沂市也已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
“市里刚刚启动了临沂市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我们中心将到学校开展演出,普及戏剧知识。对于小学,我们一般都是进到学校里去,而中学,则是我们挑一些好的剧目,邀请他们到剧院来观看演出。”孙启忠表示,把戏曲的基础知识传授给他们,让更多的孩子、青年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