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美: 名伶马连良与谭鑫培
2005-17,《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邮票,2005年8月28日发行
2009-29,《马连良舞台艺术》邮票,2009年11月28日发行
漫话马连良
继《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之后,第二套“京剧大师舞台艺术”邮票相隔半个世纪才亮相发行。此次出场的主角,是与梅兰芳齐名的马连良先生。2009年,正值马连良从艺100周年,国家邮政局推出《马连良舞台艺术》特种邮票一套2枚,以示纪念。
马连良(1901年-1966年),字温如,回族人,1901年2月28日生于北京,是京剧著名老生,位列“四大须生”之首。马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自小就热爱上京剧艺术。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3岁自行组班,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承前启后,博采众长,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马派艺术,为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代表戏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等。有人如此评价道:“马连良的艺术不是跟上时代,而是开创了一个时代。”
刘钊设计邮票
“马连良”
7月10日接到设计任务,7月30日是稿件截止日期。当时,国家邮政局已定下了主题,即以马连良的两出戏《借东风》和《赵氏孤儿》来表现戏曲大师的艺术成就。马连良主演的《借东风》是马派名剧之一,1955年北京京剧团成立以后,他就专演诸葛亮了。《借东风》这场戏本没有多少唱腔,马连良认为可以发挥,就换了唱词,琢磨新腔,使这出传统戏焕发出新的光彩。京剧《赵氏孤儿》被称为中国戏剧史上的《哈姆雷特》、中国版的古希腊大悲剧,是马连良晚期的巅峰之作,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博大的人文情怀,让人动容。
由于时间紧迫,又加上是命题作文,无疑加大了设计难度。好在刘钊早年有过京剧舞美设计的经历,对京剧其实并不陌生。他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邮票图案中再现马连良舞台艺术的神韵,以及如何浓缩精华、强化京剧的视觉传达。为实现这些想法,他分别选取了马连良在剧中的半身和全身扮相作为表现形式,这样既可领略马连良的舞台做派和风格,又能感受到眉目传神的精妙。“《借东风》这出戏诸葛亮的剧照几乎都是半身像,如果独辟蹊径设计全身像,在后面加些背景图案,会不会更好一些?还有《赵氏孤儿》,马连良扮演的程婴手持的‘画册’颜色暗淡,可不可以把明暗对比进行微调?”
于是,在《借东风》这枚邮票中,刘钊以半身剧照为蓝本,对剧中人物服饰“法衣”进行了补全和加工,使诸葛亮的形象完整地展现在画幅上面。人物背景则采用了中国画的白描写意手法,表现祭风台和天象七星图等道具。祭风台周围风动缭绕的云朵,既衬托祭风台的高玄,也隐喻诸葛亮身处风云变幻的险境,烘托了诸葛亮用计如神、稳操胜券的神采。“《赵氏孤儿》这枚邮票的设计,我选取了马连良先生所扮程婴‘托须’的特写,因为它突显了程婴的智、勇、义,并把这个人物由内心到外在表现得鲜活生动,感人至深。背景则设计了戏帘和戏标,还原了戏剧舞台。”
刘钊的精益求精
第一稿交上去以后,为使设计方案更加准确到位,8月下旬,刘钊专程去了一趟北京,走访了马连良的孙子马龙先生。在那里,他得到了更为真实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再结合马龙所提的意见,刘钊开始对初稿进行细致的修改。
比如:第一图《借东风》,诸葛亮法衣上的八卦图不是一般的图案衬托,其铺设排列是很有讲究的,二稿对此作了推敲和改进。又比如祭风台、云纹和幕帘,初稿采用电脑绘制,修改后采用手绘线描,增添了灵气。第二图《赵氏孤儿》对程婴“托须”作了特殊处理,使髦须通透发亮,强化了视觉传达。另外,对于程婴手持“画册”的色彩和对比度也进行了调整,看上去真切可辨,质感更强。至于舞台的背景,初稿为春秋时期的“凤鸟”图案,修改后用了“车马人像”,该图像是马连良根据汉武梁祠石刻中的造像,请金石影拓专家张海若设计的,如今它已成为马派艺术的标志。
在版式细节设计上,刘钊也匠心独运。邮票右上方的图题文字采用楷书和马连良篆刻印章,彰显书卷之气。这枚篆刻印章较为罕见,是刘钊从马连良的琴师后人那里辗转找到的,当年马连良以此物赠送予琴师,保存至今殊为不易。左边主题文字采用马连良的手迹墨宝,“以表现字如其人的国学根基”。左下方的“海、云、山”图饰,则体现梨园老生的独特神韵。整套邮票追求传统元素和现代结构重组的效果,在色彩、文字和形式上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增强了国戏、国学和传统文化气息。
“《梅兰芳舞台艺术》共有八枚,还有一张小型张,分无齿、有齿两种。《马连良舞台艺术》只有面值1.2元的两枚小套,不但没有无齿票,也没有小型张。但从邮票的设计理念、策划高度、刻画深度和技法精度上,后者无疑占有明显的上风。”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姚伦湘评价说。
遑论别人如何评价,就连刘钊谈起这套邮票时都是如此寄望:“希望通过邮票独特的传播功能,让更多的人领略中国京剧大师马连良的戏剧人生和艺术风采,使‘国粹’更为国人喜爱。”
漫话谭鑫培
寻访邮票中的京剧名伶,还有一个身影不能忽略,那就是谭鑫培。尽管作为一代伶王,他不是以“京剧大师舞台艺术”的形式出现,然而他在邮花上的现身可以说意义非凡。2005年8月2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邮票一套1枚,图案采用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剧照,剧照中黄忠的饰演者正是有“伶界大王”之称的谭鑫培。
谭鑫培生于1847年,名金福,字鑫培。其父谭志道是当时有名的汉剧表演艺术家,艺名“叫天”。6岁起,谭鑫培随父亲在戏班里练功、学戏、演出,有“小叫天”之称。1870年,23岁的谭鑫培入程长庚的三庆班,仍以唱武戏为主。不久,程长庚发现谭鑫培的嗓子很有潜质,便劝他改唱老生,并预言“定会有前途”。后来果然如程所料,谭鑫培与汪桂芬、孙菊仙并称为早期京剧的后“三鼎甲”。1900年以后,谭鑫培潜心研究戏曲,对唱腔、做功、剧本进行改革,创立了平稳婉转、做功生动的“谭派”表演艺术,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谭鑫培结缘
中国电影
1895年12月,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很快,电影便传入中国。人们对于这种 “西洋影戏”充满了新奇,观者趋之若鹜。随着电影的流行,有一个中国人萌发了自己拍电影的念头,他就是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
任庆泰,字景丰,1850年出生于沈阳。早年因家境贫穷,随兄长到日本谋生。他在照相馆当杂役期间偷偷学会了照相技术。1892年回国后,任庆泰在位于闹市区的北京琉璃厂土地祠附近租了一个店面,创办了北京第一家照相馆——丰泰照相馆,生意相当红火。1903年,任庆泰协助一位法国摄影师在北京拍摄风光片,获得了一些拍片经验。当时任庆泰觉得“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沿稽片外,仅有戏剧与外洋风景。”为了补充片源,提高利润,于是他决定自己来拍电影。
任庆泰来到德国人开设的祁罗孚洋行,从那里购得一架法国制造的手摇式摄影机和14卷胶片,开始创建自己的影像帝国。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是任庆泰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时间为1905年。《定军山》是京剧传统剧目,又名《取东川》,取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第七十到七十一回。剧情叙述曹将张郃兵败惧罪,攻打葭萌关。老将黄忠与严颜向诸葛亮讨令拒敌。诸葛亮以黄忠年事已高未允出战。黄忠被激怒,于军师帐中舞刀、断弓,遂讨得令箭杀退张郃,并乘胜攻占曹军屯粮之地天荡山。黄忠愈战愈勇,随后以“拖刀计”智斩曹军大将夏侯渊于荒郊,夺取了曹军重镇定军山。
1905年,适逢谭鑫培60寿辰(实为59岁),受任庆泰之邀,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黄忠“请缨”“舞刀”“交锋”的三个戏剧片段,这些影像,遂成为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
根据丰泰照相馆学徒刘仲明的回忆,《定军山》具体的拍摄情况是这样的:“廊子下借着两根大红圆柱,挂上一块白色布幔。屋内成了谭老板临时起居的地方,他的跟班、琴师、敲锣鼓家伙的,都来了。屋外院子里,那架号称‘活动箱子’的摄影机,摆在了前院后墙边。由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拍照(即摄影),他是丰泰最好的照相技师了。虽然前几天练过几回,但真的上阵,仍显得有些紧张。一通锣鼓过后,布幔后闪出一个戴髯口、持大刀的古代武将来,这就是谭鑫培最拿手的《定军山》里的老黄忠,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200英尺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
片子随后拿到前门大观楼放映,轰动一时,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百年之后,人们想起中国电影的发韧,自然也会想起京剧《定军山》以及一代伶王谭鑫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