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士结缘戏曲的戏剧意义
明清时期不少文人集戏曲创作、品鉴为一体,促进了文人与戏曲的融合,成为一种重要的戏剧文化现象。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水云认为,文人结社演剧,对于戏曲创作、交流传播和理论总结意义至大; 戏曲作为明清文人阶层重要的娱乐交游方式,在文人社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徐渭、王世贞、汤显祖、冯梦龙、李渔、洪升、孔尚任等人,多是结社的主盟或积极参与者,而他们的剧作也多借社集演剧活动而风行一时。
刘水云教授说,在激发戏曲创作热情和提升水准上,明清文人们不遗余力。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促成了戏曲的繁荣,产生了诸如梁辰鱼《浣纱记》、汤显祖“四梦”、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众多名剧。孔尚任在治水淮扬期间醉心结社,以“自笑南征缘底事,三年结社稿成函”自矜,此“稿”既指孔氏《湖海集》的诗稿,也应包括《桃花扇》的剧稿。社集也为文人曲家提供了切磋和探讨戏曲创作的便利。如黄振《石榴记》的编撰最初是出于社友的倡议,而剧本的完善又得益于社友们的倾力相助。
《列朝诗集小传》之《邹提学迪光》中曾提到无锡邹迪光“卜筑惠锡之下,极园亭歌舞之胜。宾朋满座,觞咏穷日,享山林之乐几三十载”。在刘教授看来,社集的度曲演剧,无疑是推助了戏曲演出和传播的繁盛。他说,文人曲家还借助结社之便推广其戏曲,比如屠隆还曾携家乐至无锡访友,入惠山秦氏园亭演《昙花记》。
明清传奇、杂剧作为文人色彩浓厚的剧种,其艺术水准与文人结社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刘教授认为,文人结社演剧沟通了曲家、演员、曲师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演员的曲唱指导和演艺理论的总结,来进一步传达文人们的曲学思想。在社集上,文人曲家与戏曲演员有直接交流的机会,从而强化了戏曲表演的文人化审美意蕴。不少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也大抵是结社的主盟或中坚力量。其中戏曲理论家潘之恒可视为这类曲家的典型。他一生热衷结社,从万历七年首度游吴之后,近三十年间一直活动在戏曲繁盛的江南一带,他著作中包含的曲学见解大多来自于其社集戏曲实践。
文人结社演剧是明清时期特有的戏剧文化现象。刘教授总结道,文人结社推动了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盛,提升了戏曲的艺术水准;而社集则强化了文人结社的娱乐化倾向,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成就了明清文人戏曲的繁盛。 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