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期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尚书尧典》上说:“於!子击石拊石,百鲁率舞。”《吕氏春秋古乐》上也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和喜剧,大约形成于公元前600年)、古印度梵剧(形成于公元元年前后)和中国戏曲(形成于公元12世纪的北宋)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虽然相对于其他两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产生时间较晚,但是前两种古老戏剧文化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继消亡,不复存在了,而中国戏曲尽管历经千载,几度兴衰沉浮,却至今仍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更是盛极一时。参军戏由参军、苍鹘两个脚色扮演人物,互相问答,多为滑稽讽刺性的内容,类似现在北方的化妆相声。其来源是五胡十六国时,后赵君主石勒的一个参军叫周延,时任馆陶令,犯了贪污官绢之罪,被捕下狱,后获赦免,主政者为使百官引以为戒,每逢宴会,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另一名俳优从旁责问戏弄,参军抖动身上的黄绢单衣说:正是为了这个东西才弄到如此地步!参军的官名后来变成了戏中角色的称呼,参军戏由此得名。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
唐代专设太常寺、大乐署、教坊、梨园,为音乐歌舞伎艺的管理、教习机构。此期的歌舞乐曲和参军戏、五代优伶戏弄等表演样式,已将演唱、故事情节、舞蹈动作等戏剧的核心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